top of page
mockingfish

谈经典的价值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

“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它好难懂”

“因为它是很经典的书籍啊,所以很值得我们学习!”

“但老师,为什么是经典的书就值得我们学习?”

“因为学习经典对我们很有帮助啊。”

“老师,是怎样的帮助呀?”

“就……比如丰富你的思想,又能提升你的气质啊”

“哦……那老师你也是因为这样才学习经典吗?”

“不是啊,老师是因为喜欢经典才学习它。”


经典的价值是什么?有两种说法:纯粹由自身意愿而给定的价值,或通过传统文化的继承来确保文化身份的一致性。前者是自我赋予了经典的价值,而后者是他人赋予经典的价值。受篇幅的局限,后者将留至后话来探讨,并着重于探讨前者论证经典价值的麻烦之处。

经典价值由自身的意志(will)决定,换言之是以意志产生的喜恶来衡量价值的。那么作为一种论证依据,它却有些薄弱的,就像故事的老师对经典是出于个人的喜好而推崇,但那并不足以确立经典的价值。他人对经典的喜好,并不会促成自己对经典的喜好,即“我因为原因X而认同经典的价值,所以你也会因为原因X而认同经典的价值”的说法是很难成立的。这是因为,你受到原因X的影响是纯粹主观的,因而需要我接受原因X才能让我也同样认同经典的价值。对此可见,一人主观地认同经典的价值是不充足的。那么若要继续从主观的角度(意愿)确立经典的价值,似乎这种价值需要具备某种普遍性才能完成。换言之,它需要所有人都对经典的价值有所认同,从而达成一种共识。


我们大可假设所有人在各种情况下,通过不同的主观原因,产生对经典的喜爱并认同其价值。如“我因为原因X而认同经典的价值,你虽然不接受原因X,但在私下接触经典后,因原因Q而开始认同经典的价值”,然后“你因为原因Q而认同经典的价值,便向他述说经典的价值”。如此循环地发展:因主观原因而认同了经典价值,以主观原因说服他人经典的价值,他人因其他主观原因而认同了经典价值,最终所有人都认同了经典价值。但尽管如此,经典价值并不具备真正意义的普遍性。问题依然可见,这样的经典价值是处于一种分割性的价值;每个人或能认同经典的价值,但其根据并不相同。像“张三因原因Y所以觉得经典有价值”、“李四因原因Z所以觉得经典有价值”等,虽然有相同的结论“经典有价值”,但形成这结论的原因可能各式各样。这样分割性的“普遍性”价值,缺乏了普遍性的约束力。归根到底是因所有人没有共同的意志,因而不能形成完全相同的主观原因。如此一来,经典的价值只能一直停留在个人意义上的价值,并无法从主观的角度来定义价值。因此,我们需要从他人赋予的价值来试图回答经典价值的依据。


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