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升起来了,黑夜留在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 《日出》
我是抱着激动和期待走进剧场的,坐下后才想起自己已经一阵子没有看过真正的舞台剧了,久到差点忘了剧目手册都是要十块钱一本,最后还是想着下周也要看的《野花》咬牙买下的。黑暗的封面,压抑感吞噬中间的人物,十块钱买来的手册带着点不真实的好看。
确实有点不真实。
布幕向两侧划开空气,呈三十五度倾斜的舞台空间像混凝土墙一样困住台上的演员,也困着台下的观众;灰黑色的舞台面体就像是城市化作了浪潮,随时准备颠覆和压垮舞台上出现的每一个人物。我们如同井内的游鱼一般仰望着高处,井外的人就在耳旁,人影在井边晃荡,可我们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日出》中布景的设计是十分巧妙的。倾斜的舞台压缩了过大的空间,带出了分明的层次感,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点出了原剧的母体:社会的堕落和绝望、魑魅魍魉的横行、无法挣脱的牢笼、反抗的徒劳。演员在不平整的舞台上不断地向下滑落,在阶梯上如履薄冰,始终无法逃离深渊。
但是,《日出》中过于挑战的布景却遇上了准备不够充足的编排和练习,十分可惜。
穿着高跟鞋的演员在阶梯上从如履薄冰变成了小心翼翼,观众冷汗直冒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必要的紧张。陈白露的高跟鞋在倾斜的舞台基本上无法自行移动,只能够通过群演的帮忙缓慢挪动,让我一瞬间差点以为那些长时间杵着的演员作用仅限于此;演员在舞台上躺下或摔倒,身体不受控制的向下滑落,几个人叠成一团,确实摩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或许是缺乏了足以借力的落脚点,群演的肢体都如无根浮萍,即便忠厚有力的"打桩者"也无法战胜滑溜的平面,挥舞的手臂像极了每天早上在困倦中整理被子的我。
群演的不足确实值得诟病,却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瞬间。黄省三是《日出》众生图录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因剧目缩短的原因(注:原剧大概要五个半小时的时间演完,此版本时长约三小时)缺少了足够的戏份,却在第四幕中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成功弥补;黄省三与群演融为一体,如同何梦库鲁兹(Homunculus)一般在舞台上挪动着,就像是被黑暗社会吞噬融合的噩梦一般,为众人之后的疯狂做了强力的渲染。
同样带来惊喜的是陈白露(金星饰)的声音;金星的声线是优美且带有撕裂感,就好像拿着刀片轻轻划过玻璃一般,她的声音不只是从耳朵传进脑海,更是通过身体和汗毛的共鸣感受到的。布幕掀开,灰暗地台面斜竖于眼前,陈白露从阶梯上款款而下,方达生如同她忘不掉却回不去的过去一样缀在后方,然后陈白露轻声地呼唤方达生的名字 --- 这几乎便是《日出》中最美妙的一瞬间。陈白露呼唤方达生的时候或许是调侃的,或许是轻佻的,却始终带着她最后的一份温柔。
遗憾的是,《日出》中声音能够打动人心的也只是这两个字罢了。不知为何,金星的台词在前两幕中一直透露着一种陌生的感觉,甚至是不信任;有时候模糊不清的吐字和拖前沓后的语气让听者难以完全共情,享受她深刻且自然的演技却也清楚的意识到“这只是一场表演“。与之对比的是潘月亭(罗曦饰)与李石清(祖永宸饰)的对角戏:激动盎然却不失顿挫,即便在刻画疯癫的同时也保持着足够的清晰度,称得上是酣畅淋漓。
在声音的层面上,《日出》确实难以让人满意。吴思达的编曲充满了奇幻色彩,让这座压抑的城市带上了些许奇异的美感,却在整体的声音设计上难以完全发挥,时而与演员的台词抢占听觉空间,时而又因不适时的入场打破了还在酝酿的张力,甚至会盖过台词的音量,实在太过可惜。在台词这一方面,偶尔出现的笑话和略带荤味的段子也实在让人难以认同,似乎在博取观众的笑声后便没有太多其他的作用,甚至到剧目的最后还成了难以逾越的梗,使我如鲠在喉。不过,这也是现代中文舞台剧的通病了;既然从赖声川到孟京辉都是如此做法,《日出》团队选择加入潮流也是无可厚非了。
当然,纵然《日出》有些许令人惋惜的不足之处,整体还算是瑕不掩瑜。舞台的设计,金星的表演张力和个人魅力,下半场几出令人陶醉的对角戏;这些让人惊喜的部分现在想起来仍是回味无穷。
在走出剧场的那一刹那,我们一定会有一个对这场剧目最直观的评价。我们在人群的推搡之间慢慢离开,感觉自己好像刚刚吃了一顿四小时的自助餐一般,有些疲惫,却心满意足。
写于二O二三年 六月十七
阿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