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Writer: 阿哞阿哞



《阳光灿烂的日子》出品于1994年,以细腻却躁动不安的手法描绘了一群生长于文革时期北京军属大院的少年少女。在当时社会的政策及氛围下,青壮年均需响应政策,投入到与文革有关的事业当中,而本就隶属于国家的军人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北京的军属大院便造成了“大人不在家”的权力真空,并为青少年提供了任意燃烧、肆无忌惮的空间。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之下,少年的青春热血便如同太阳一般普照目光所及之处。但是,当电影中的叙述者马小军在时隔20年后,带着时间的阅历和社会的变化再回来看这段青春的时候,他们的经历却又显得如此的不真实。配合着这些要表达的主题,导演姜文与摄影师顾长卫运用了大量的灯光配合着不可靠的叙事完美的加深了原故事,即王朔的《动物凶猛》,的梦幻性。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光亮,以光暗搭配的效果寓意了那段时候的青春的虚幻感。影片一开头便是暴晒再阳光下的毛泽东雕像,并配上了马小军的旁白叙事:“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镜头的过度曝光不仅为时代下的社会定下了核心,更是为少年的青春设下了基调。在社会层面上,党的意志贯穿一切行为,并不允许任何私人的行为及念头,在“迎着阳光”的同时让人压抑着自我,世界变得黑暗;而青少年的世界也与阳光一样灿烂且无边无界,能够肆意地挥霍,但是他们团体的感情也不容许个人的污龊思想伤害到团队里的任何一个人,一旦发生便只能遭到驱逐。但是,马小军从影片一开头的行为便预示着他的性子与命运:他顶着毒辣的太阳独自一人冲过飞机场给父亲送行,又猫着腰撬锁进入别人的私密空间里面。值得注意的是,马小军破门而入的每一家都是亮堂堂的,让他这名本该躲在阴影里面的“小偷”无所遁形,似乎一举一动都被阳光监视着,但他又继续侵犯别人的隐私。以此为例,视马小军的撬锁为性启蒙的初始阶段,随之而来的窥探为龌龊思想的萌生,他在阳光照耀下仍无所顾忌的流连忘返则体现出了两点:他的“恶行”最终将被揭发,但也充满了敢于挑战界限的少年热血。


电影中的阳光似乎透着一种毛茸茸的虚幻感,带着老电影独有的魅力,使其整部看起来都像一场梦一般。这样的效果可看作是老电影中过度曝光的副产物,但在结合了马小军回忆旁白的不确定性之后,带来了一种梦境般的不真实感。如伯格曼的著名电影《野草莓》一般,梦境中人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些许的模糊和淡淡的光圈,而这种虚无感则贯穿着整部电影,让观众不确定一切是否都是马小军的臆想罢了。


不仅如此,影片中光暗交接的处理更有其细腻之处:马小军初见米兰,自然的阳光都透过树叶洒在道上、洒在两人的脸庞上,如马小军心底萌生的情意一般,轻轻的挠着观众与马小军的心弦,似乎给电影又披上了一层爱情电影的纯洁爱意。光暗交替之间,电影中所运用的背光技巧则更好的渲染了马小军的内心世界:他在屋顶等候米兰时总是背着黄昏,剪影透着落寞,而米兰家外的走廊只有马小军一个人背着光,带出了他为了米兰的不顾一切,也寓意着他对米兰的情感的禁忌性,受伙伴所不容。


土黄色灯光的渲染,过度曝光的场景,背光的剪影三者合一,配上马小军不可靠的旁白回忆给观众清晰的传达了一则消息:70年代的北京青年如黄色的烈阳一样燃烧自己,但在内心无所遁形却又必然出现的性幻想的搏斗中变得支离破碎,只剩下如梦一般的回忆回味无穷。



写于 二 O 二 O 年,八月十九日

Comments


bottom of page